2012年6月25日 星期一

東協10+3

和ECFA議題緊密相關的東協10+3議題也是近幾年的熱門話題,到底東協的整合和擴張是甚麼?

新興火熱的20億人口市場,就在東協!第十五屆東協高峰會10月底在泰國召開。龐大商機吸引全球焦點,究竟東協如何超歐趕美,打造亞洲自由貿易區?你能抓到什麼新商機?《天下雜誌》帶你深入剖析新南洋,一起看見亞洲新市場。
一、東協10國究竟是哪十國?
東協10國:1967年8月8日成立,當時共有五各創始成員國,分別是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尼,後來增加汶萊、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共十個國家。
二、東協10+1
東協10+1是指:東協+中國自由貿易區、東協+韓國自由貿易區、東協+日本全面經濟夥伴協定,所以是有三個東協10+1。
其中東協與中國(2005生效),和東協與韓國的自由貿易區(2007生效),在2010年將到位,"大部分"商品都將免關稅,不是全面性。東協和日本的"全面經濟夥伴協定"(2008年12月生效),則要到2018年才會全部到位。
三、東協10+3
東協10+3則是指:東協與中國、日本、韓國,四個經濟體一起簽一個自由貿易協定:"東亞自由貿易協定"。
目前還在研議階段,因為中日之間、中韓之間、與日韓之間,還沒有自由貿易協定。但第二階段研究報告已經完成,將交付今年的東協高峰會。若有一天實現了東協10+3自由貿易區,而台灣又無法參與,殺傷力將遠勝於東協10+1!

東協的發展又會對台灣造成甚麼影響?

東協對全世界的意義變了。中國威脅,迫使東協整合,打通商品服務、資金人才自由流通的關節,還拉幫結派,明年和中國、南韓成立自由貿易區,五年後甚至有可能和印度、日本、紐澳整合。
無論生產網絡的布置或銷售,東協不再是一個個小國,而是一個區域,一個宏觀的行銷單位。東協對台灣的意義也變了,早在兩年前,東協就已超越美國,成為台灣第二大出口市場。
東協市場的競逐,台灣不能輸。以東協為中心的東亞整合,台灣不能不加入。從現在起的五年,將是台灣經貿前途最關鍵的五年。

以前名字叫東協,實際上哪有東協?都是一個個的小國。明年起不一樣了,逐漸統統打通,加上中國,變成一個區域,那經營概念就不一樣了,」南僑集團副總裁李勘文說,「一通我們就動。」
他指的是瞄準東協和中國大西部,「會讓南僑業績暴衝」的第四座油脂廠。
明年為什麼不一樣?
明年一月一日,東亞有三件大事即將發生:
大事一:東協(ASEAN)原始六國結束過渡期,進入真正的經濟共同體。
大事二:東協六國和中國完成九三%商品貿易零關稅,正式建立自由貿易區。
大事三:東協和南韓成立自由貿易區。
東南亞(東協)、加上東北亞三國(中、日、韓),明年初整合後的「新亞洲」,將成為全球最大、成長力道最足的新市場。
五年後,東協加三的整合體,還要加上印度和紐澳,進一步整合成更大的自由貿易區。
這三件大事的公約數是東協。三大趨勢也顯示,明年起的五年,是還沒有擠進這圈圈的台灣,經貿前途最決定性的五年。「這就像班上的人都在搞小圈圈,你不屬於任何一個小圈圈,很多事情到最後就沒你的份,」政大經濟系教授林祖嘉形容。
區域整合將爆驚人能量
東亞整合的交集,為什麼是東協?
和中印(Chindia)相比,東協任何一個單一國家都是小蝦米,卻能坐上東亞整合的駕駛座。「兩個關鍵:立場中立和談判籌碼最多,」被譽為「現代行銷學之父」的柯特勒(Philip Kotler)解釋,對亞洲的中、日等要角來說,東協不具威脅性,卻擁有具吸引力的單一區域市場,以及在區域生產網絡中具有競爭力的生產位階,談判籌碼自然高。
柯特勒兩年前出版《科特勒帶你發現新亞洲》(Think ASEAN)一書,警醒歐美企業以全新眼光看待東協。
南僑集團董事長陳飛龍說,南僑在泰國二十年看東協,以前整合喊假的,中國興起之後,東協國家受到威脅,只能放下彼此間的矛盾團結對外,「一團結,綜效就出來了。」

既然區域整合是全球的趨勢,台灣也不能置身事外而被獨立,否則將會陷入國際貿易的窘境。然而,究竟該如何因應?該採取甚麼樣的措施或改變?這便是政府和民間必須共同努力的目標了。

台灣希臘化?

最近這段時間台灣出現一種聲音,認為台灣因為舉債過度而即將步上希臘後塵。

大紀元5月1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程啟峰高雄19日電)台灣前副總統呂秀蓮今天缺席綠營台北519遊行,但南下高雄演講時不忘嗆聲,她說,馬政府舉債比率已直逼舉債上限,若不思改善,台灣恐會「希臘化」。呂秀蓮下午應邀至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演講,主題為「地球災變與台灣危機」,演講進入正題前,特別對台灣當前政經情勢抒發己見。
呂秀蓮說,民進黨執政8年來累計舉債新台幣1.7兆餘元,總統馬英九執政截至今年4月,累計舉債已達5.5兆元,舉債比率高達37%,直逼政府舉債上限的40%。
她又說,民進黨執政雖舉債,但留下諸多重大建設,例如高鐵、雪山隧道、中南部諸多重大交通建設等,但馬政府舉債,民眾卻看不見具體重大建設。
呂秀蓮憂心台灣財政持續惡化,會步上希臘後塵。她說,台灣比希臘面臨的困境又多了政治層面,那就是中國的威脅。
呂秀蓮呼籲民眾,要多關心政治,以免了解不夠,選錯領導人而自己遭殃。

不過或許有人認為這樣的言論充滿了政治色彩,不見的中立,我們可以再參考稅改聯盟的意見。

歐債危機席捲全球,希臘、西班牙這些國家負債累累,經濟面臨崩潰,動輒20%的高失業率,人民找不到工作,貧窮化情況雪上加霜,因此不斷走上街頭抗議。社會不安、貧富差距擴大,有學者警告,這樣的情形,恐怕在十五年後,也會在台灣社會上演,中研院學者指出,政府不斷減稅,少子化情形惡化,國債不斷攀高,現在的年輕人將進入崩世代。
民間團體出版新書「崩世代」,要讓社會大眾了解,台灣的處境相當令人憂心。稅改聯盟更指出,國家不斷舉債,到明年負債就破五兆了,光利息一年就要還1300億,而現在的政府一年稅收,只有一兆六七千萬,台灣根本沒有本錢亂花錢,這些負債也都要現在年輕一代來揹。
學者和民間團體都痛批,從老農津貼到各種津貼的加碼,這樣花錢,根本無助於健全福利制度。而這次總統大選也完全看不出,藍綠兩黨參選人,提出有前瞻性的社會政策,只看到雙方為了選票,拼誰會開支票。照這樣下去,到了2030年,黃金十年不會實現,只會出現苦哈哈的崩世代。

看來若是沒辦法有效解決台灣的財政問題,即使不至於像希臘破產,也會出現許多問題。要如何挽救台灣正是執政者的一大考驗。


2012年6月23日 星期六

希臘債務危機

幾個月前,希臘的債務問題是全球關注的焦點,也有人認為台灣現行的租稅制度和舉債將使台灣變成下一個希臘,可見了解希臘破產議題的確有其必要性。


中評社香港4月30日電/聯合早報今天發表社論說,歐元區國家主權債務危機愈演愈烈。國際評級機構標準與普爾前天繼調低葡萄牙的信貸評級之後,又將希臘的信貸評級調低三個等級,降至BB+垃圾級。消息傳來,全球股市為之重挫,一片愁雲慘霧。 

  壞消息還不只這些。緊接著,標準普爾又以經濟增長疲軟為由,宣布把西班牙的主權債務評級降至“AA”,還指出西班牙的前景評級為負面,即未來六個月內可能會進一步調降評級。 

  一些悲觀論者擔心,世界還沒有完全從美國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衰退中恢復過來,目前所出現的復甦跡象將會因為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而化為泡影。更有甚至,歐洲可能會成為下一輪全球經濟衰退甚者大蕭條的導火索。不過,這並非國際經濟學界的主流意見。 

  如果坐視希臘乃至全體“豬玀四國”(PIGS,葡萄牙、意大利、希臘、西班牙四國英文名稱的頭一個字母)的債務危機不理,就會使問題進一步惡化。不過,這顯然不符合歐元區國家也不符合世界的利益,所以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都在加快和加大對希臘的救援力度,德國總理默克爾和美國總統奧巴馬也一致同意有關各方必須採取果斷行動。 

  至今為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經宣布將提供150億歐元援助款項給希臘,而且正在考慮追加100億歐元。歐盟方面的救援配套,據德國經濟部長布魯德雷透露,可能會高達1350億歐元,分三年發放。 

  這筆巨額救援資金若能如期且如數到位,應能幫助希臘解決債務危機。不過,這筆錢不是給希臘的,而是借給希臘的。換句話說,希臘是在借錢還債。如果希臘不從根本上解決債務問題,那無異於債上加債。俗話說,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如果希臘在一定期限內還不了債,而仍然債台高築,可能又要伸手向德國等歐元區富國借錢。這就是為什麼希臘債務問題雖非始於今日,但德國人遲遲不肯施加援手的原因。
 社論指出,截至今年2月份,希臘的債務高達2940億歐元,按希臘人口1100萬左右計算,人均負債2.67萬歐元左右。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離譜的社會福利! 

  社會福利並不稀奇,差不多所有的歐元區國家都有,只是程度大小而已。而希臘的社會福利之多之雜之奇,只能用令人瞠目結舌來形容。譬如說,希臘公務員的未婚或離婚女兒,仍然可以在父母死後繼續領取他們的退休金。此外,希臘公務員遲到會不會被罰款並不清楚,但是準時上班是可以領取獎金的。 

  當希臘公務員,真是太幸福了!可是,這樣的幸福不是沒有代價的,就是會拖垮國家的經濟。 

  強大的工會是希臘面對的另一大問題。工會的宗旨原本是代表工人向資本家或政府爭取利益,但也可能走向極端,變成勒索雇主的利器。希臘的工會就是如此。數十年來,希臘政府一直想要賣掉負債累累的國營奧林匹克航空公司,卻遭到工會的阻攔。後來終於脫售成功,但條件卻是提供高額賠償金和重新雇用4600多名職員。 

  除非希臘人民徹底改變態度,否則希臘政府大刀闊斧展開改革,勢必得罪其離譜社會福利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如龐大的公務員隊伍。這也就是希臘政府遲遲不能下定決心的原因,因為這樣做絕對有可能使執政黨在下次大選中慘敗。另一方面,德國等歐元區富國也因為顧忌國民的反對,而在拯救希臘的行動上猶豫不決。例如,德國阿倫施巴赫研究中心的調查就顯示,三分之二的德國人反對政府出手拯救希臘。 

  如今是形勢已經嚴峻到舍救援希臘別無它途,因此默克爾政府即使明知國民反對,也只能出手相助。可是,如果再過幾年,希臘的債務問題沒有明顯的好轉,德國很可能就會出現政黨輪替了。總之,希臘債務危機究竟會對歐盟、歐元區乃至全世界產生什麼樣的“蝴蝶效應”,尚待觀察。

希臘的危機是出於其不合理的社會福利制度,不過也有人認為根本原因出在歐盟本身的體制:


現在歐元區的問題,很像是美國大陸會議的十三州簽署了獨立宣言後的情況。各州之間是用一個鬆散的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聯邦條例)所維繫。華盛頓說,這個聯邦政府是失敗的,因為「沒有錢 no money」。聯邦政府可以印鈔,但沒人承認那個貨幣。聯邦政府也可以借錢,但聯邦政府還不起,因為沒有稅收。
這種狀況,一直拖了十幾年,終究因為麻州民變,而聯邦政府無能為力之後,得面臨改變。十三州代表同意建立一個更緊密的結盟,坐下來開了個制憲會議,而談出了一個史所未見的國家架構,形成了美國憲法
歐元區諸國,如果要繼續使用歐元,就得像是美國一樣,要成立一個更緊密的結盟,即所謂的歐羅巴合眾國。如此才有統一的貨幣政策,統一的財政政策。而政府財政政策,不只是表面上的管錢問題而已,因為所有的政策,外交也好,內政也好,國防也好,那一個政策用不到錢?那一個政策不用在預算有所取捨?所以統一的財政政策,代表的就是統一的政府。
但同文同種的美國十三州人民花了12年(1776~1787)才完成制憲。不同文、不同種,甚至彼此間打過世界大戰的歐洲各國,要花幾年,才有可能完成這項任務?時間雖然是最好的一帖藥,但時間,並不站在歐債危機的這一邊。
我個人一直對歐債危機充滿悲觀,因為就算歐洲央行跳出來,毀壞憲章,出手買南歐諸國的公債,問題仍不算解決。所以上週我看到Martin Feldstein在華爾街日報的文章,論述歐債危機的解法時,不由得又佩服起這位至始至終都質疑歐元可行性的經濟學大老起來,因為這個大老不只是看法超越時代,更是能提供解決方案的政策高手。
Feldstein不但沒再提歐元必敗,反而認為如果政策對的話,歐元區是可以走出這場泥淖。首先,要明白現在談統合,時機不對,時間不夠,不應該把財政統合列為第一目標。然後,要區分出義大利和希臘的不同。希臘是沒救的,讓它倒債,保護銀行,而不是保護希臘。讓希臘脫離歐元,雖然痛苦,但可以把火力集中在拯救義大利,因為義大利是有救的。
義大利雖然在明年有高達三千億歐元的預算缺口,但只有約四百億歐元是真正的缺口,其它的是債務到期,借新債償舊債而已,只要歐洲央行給各歐洲銀行信心,義大利的債是可以給歐洲銀行給吃下的。而義大利本身,也要經歷重大的改革,縮衣節食並且適度加稅是必要的,畢竟一年四百億,不是小錢。景氣衰退,長期不振是必然,但比整個崩解,來得好多了。
作為經濟學家的經濟學家,Feldstein的看法果然還是一流。也許,希臘正式倒債那一天,也就是利空真正出盡的那一天。

看起來希臘債務危機似乎並沒有很明確的解決之道,身在台灣的我們也只能靜觀其變了。


奢侈稅議題

前一段時間,奢侈稅的議題鬧得沸沸揚揚,民意似乎普遍認同奢侈稅的開徵,然而,究竟甚麼是奢侈稅?還有奢侈稅有甚麼影響?


什麼是奢侈稅?

奢侈稅名為奢侈,實際上就是針對一般民眾買不起的高價商品,如鑽石,跑車等來進行課稅。


為何要課徵奢侈稅?

根據統計,政府的所得稅收有75%以上是來自於一般的受薪階級,而一般老闆或是富人,因享有各種免稅措施,所以幾乎都課不到他們的稅款。因此,政府為了平息民眾的不滿,或是為了選舉上的考量,因而開始針對一些一般人較少購買的高價商品,如跑車,遊艇等進行額外的課稅。


課奢侈稅有用嗎?

表面上政府課徵奢侈稅是為了縮小貧富差距,讓稅額負擔更為公平一些。實際上,奢侈稅是貨物稅的一種,有消費才課得到,不消費就課不到。而且,此次奢移稅,課稅的商品項目不多,實際能課到這些繳稅不多的富人,機會其實很小。就算課到稅,對他們來說也幾乎是無關痛癢。

因此對於縮小貧富差距這件事來說,奢侈稅只是安撫民眾的一種政治手段。


奢侈稅影響最大的是哪一方面

目前看起來影響比較大的,算是房地產業,尤其是對那些喜歡買房囤房的投資客來說,奢侈稅的課徵算是有打到他們的痛處。

打到痛處的原因是提高了他們囤房賣房的成本,不然就要被迫綁住二年的時間。

有投資人說,那他就先租,租滿二年再賣就好了。這種做法看似可以避開賣屋被課稅的一種方式,但再進一步分析,當大家都改賣為租時,因為供過於求的關係,租金行情就會持續下滑。而租金收入抵不過利息支出時,也等於是另一種形式的虧損。


因此,在處於這種不利的情況下,這些投資客才會想趁早出清庫存,以免避免資金積壓與損失。

綜合來看,受到奢侈稅影響最大的,還是那些靠買賣房地產賺錢的投資客,而這些投資客在利潤受到影響,甚至可能出現虧損的情形下,免不了會盡量將手中餘屋出清,以避免政府的查稅與補稅。而房地產價格下滑幅度最大的區域,也自然是那些以投資客為主的購屋區域。



即使大眾普遍支持奢侈稅,反對者的意見亦值得參考。


1年內轉賣徵15% 課奢侈稅打房學者看雖衰
2011/02/06  蘋果日報

財政部宣布非自用住宅在1年內賣出,將依實價課徵15%的奢侈稅,學者批評,課稅來源是以交易金額為主,但政府無法完全掌握實際交易價格,政策執行難度很高,嚇阻投資客炒房效果有限,企業界則擔心,有錢人擔心消費被課重稅,對景氣復甦不利。

行政院長吳敦義昨說,希望奢侈稅上半年能完成立法程序,預計下半年實施。是否有助打房?他說,沒人敢說哪個措施絕對有效,但一般認為會有效果,吳強調,投資客炒樓賺錢,「課他的稅天經地義」

「這項政策一定會有漏網之魚。」張金鶚說,以預售屋為例,目前市場上對這類商品交易沒有具體登記資訊,成屋買賣也沒有具體價格資料,加上非自用住宅認定不易,政府要小心別只抓到小魚,大魚卻放掉了。

契約也可能作假


中研院院士胡勝正也說,以成交價格徵奢侈稅會有困難,因成交價難認定,即使以買賣契約為基礎,買賣契約人也可能作假,奢侈稅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


奢侈稅方案

非自用住宅:1年內賣出課15%;2年內賣出課10%
私人飛機、遊艇、高價自用汽車:300萬元以上課10%
保育類動物與相關製品:50萬元以上課10%
高球證、特定俱樂部會員證:50萬元以上課10%
註:非自用住宅以實價課稅,其餘以出廠價或進口價為準。



奢侈稅掀逃命潮,房仲:撿便宜時點在4、5月
2011-04-11 時報

    奢侈稅進入立法院財委會,上周快速完成初審後,目前朝野已達成共識預計6月1日可望正式上路,房地產業界預期現階段到奢侈稅開徵近1個月間,買方市場抬頭,房價還有再下修的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來不及趕在逃命波前出場者,恐怕乾脆選擇「養房」、「囤屋」,口袋深的投資人也正蠢蠢欲動逢低撿便宜,預期「後奢侈稅」時代,在一波你丟我撿的金錢遊戲後,另一波M化的洗牌風潮在所難免。
  戴德梁行董事總經理顏炳立不諱言,現在口袋深投資客,乾脆放超過2年的長線,理直氣壯「養房」、「囤房」。而且,已有些自有資金雄厚、毋需靠銀行貸款的A咖,打死不退,反而伺機進場撿便宜屋。

  據悉,台北市有預售工地已出現好友們組成的「購房團」,向建商爭取優惠價格進場「團購」。市場氣氛顯示,看好後市,趁著房價最近開始鬆動的非短線進出的資產型購屋人,已開始出手。
 
 對買方而言,普遍抱持著「三不政策」,即不急著看屋、不急著出價、不急著買,就等賣方降價到滿足點為止。


由此可知,奢侈稅開徵後的效應基本上有了一致的共識,但是其效益如何,效果是否能如預期,則要經過一段時間再回頭檢視了。


參考資料:http://jamesz.pixnet.net/blog/post/28437660-%E5%A5%A2%E4%BE%88%E7%A8%85%E7%9A%84%E6%95%88%E6%87%89

2012年5月24日 星期四

證所稅議題

證所稅議題

近期是否要課徵證所稅的議題鬧得沸沸揚揚,正如許多政策的推動都會有許多正面和反面的意見,以下就若干不同論點加以討論。

總統府昨日召開府院黨協調平台會議,討論證所稅案,會中決議成立證所稅法案版本整合小組,由政策會執行長林鴻池擔任召集人,待統一版本出爐後再依程序積極推動。
     立法院本會期預計6月中旬休會,但證所稅仍紛擾不休,馬英九總統昨主持國民黨中山會報,提出量能課稅、不能得不償失、簡政便民三大證所稅處理原則。
     馬英九表示,不能得不償失就是「稽徵成本不能高於證所稅稅收」,此外財政部也要讓民眾能知道如何課稅、要被課多少錢。
     馬英九也指示各部門要加強溝通,行政立法部門也應共同合作,讓證所稅能夠順利通過。國民黨秘書長林中森則補充,證所稅案拖得愈久對市場影響愈大,因此要避免拖延,希能在符合程序情況下儘速通過。
     行政院仍力拚本會期結束前完成二讀,並加開臨時會完成三讀。至於證交稅率,政院沒有調降打算。
     為整合府院黨意見,總統府昨起也針對證所稅案啟動府院黨協調平台會議,由總統府秘書長曾永權主持,與會人員包括行政院秘書長林益世、財政部長劉憶如、金管會副主委李紀珠、國民黨秘書長林中森、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執行長林鴻池與黨團幹部等。
     總統府發言人范姜泰基表示,會議獲致三點結論:一,由於各提案版本與政院版本仍需協調,需於下次會議再行討論;二,成立證所稅法案版本整合小組,由林鴻池執行長擔任召集人,相關人員皆為成員;三,本案審議積極依程序進行。
     據透露,行政院研考會日前曾針對證所稅展開民調,供政院內部決策參考,市場進出投資人贊成約6成,一般民眾未從事股票的人,支持證所稅也有高達6成多近7成,這項民調並未公布。
     政院祕書長林益世也表示,近期他都陪同財政部長劉憶如前往立法院說明;政院會儘量協調委員間意見歧異,也已請託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召委羅明才在周一(28日)召開證所稅公聽會,5月31日排定證所稅案審查。
     國民黨立院黨團副書記長吳育昇說,由於版本相當多,有可能逕付朝野協商,依照朝野協商1個月的內規,本會期確定來不及,目前也沒接獲高層要求召開臨時會的要求。
資料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1209/122012052300091.html

上述報導顯示證所稅的通過似乎頗為樂觀,然而民間易有許多反對的聲音


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等六大工商團體一行人,昨天再度為了證所稅案拜會立法院長王金平。與會人士火氣不小,工總常務理事陳進財表示,一旦開徵,有幾百萬人一邊寫申報書一邊罵,「你想,那票投得下去嗎?那二○一四年還要不要選?」
     工總理事長許勝雄表示,證所稅不是不能談,但現在環境非常惡劣,要談復徵證所稅,應該等經濟好轉再提;現在因證所稅搞得議事、產業空轉、股市大跌、大家各說各話,紛擾了一個月,「這是很恐怖的運作體制」。
     王金平建議,希望工商團體讓行政與立法部門了解種種狀況、利弊分析,得在哪?失在哪?讓大家為國家整體利益考量,不致因為資訊錯誤而做出錯誤判斷;立法院會按程序審查,他也會將業者反映的意見提供給所有立委參考。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預定卅一日初審證所稅開徵案,工總理事長許勝雄、全國商業總會理事長張平沼、證券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黃敏助、工商協進會理事長駱錦明、全國中小企業總會理事長林秉彬及工業協進會理事長許顯容昨天拜會王金平,表達反對徵證所稅的立場;相關會談內容,均全程公開。
     他們表示,企業在營所稅及證交稅共繳交政府三十%,且中小企業必須仰賴資本市場支持,一旦資本市場崩潰,未來企業要去募資就緣木求魚;他們不是一昧和政府抗爭,希望能有誠意、理性溝通,政府要收稅,就要真正都能收到才是公平。
     許勝雄指出,證所稅概念已涵蓋在證交稅中,若復徵證所稅,將導致證券業者營收減少,證券公會預估會,目前約五萬會員,可能減少二成,造成一、二萬人失業。中華民國全國商業總會理事長張平沼認為,改革要找最適當的時機,要穩定時,才能改革。
     許勝雄也表示,最近企業流行的一段話,一個人感冒了正在就醫,結果醫生竟然還告訴他,你得了癌症,那個病人肯定很快就說「掰掰」。
     陳進財說,「你怎麼叫好幾萬個股民變成會計人員?」每次填寫申報書,一邊寫一邊罵,未來台灣生意最好的,大概就是考會計師的補習班。這根本不是「輕稅減政不擾民」,而是「苛政擾民」。
     財政部長劉憶如表示,近期一直為證所稅議題向各立委說明、溝通,感覺上,大家都十分認同「有所得就要課稅」,支持課徵證所稅的立法委員非常多。
                        資料來源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50206998/112012052400126.html

此外,也有某些人認為調降證交稅才是關鍵

股市投資人對政府有意加快證所稅在立院審核腳步,同時可能採取不溯及既往的風向,多持正面看法,但市場更關心的是,證交稅是否也同步調降 才是暠影響股市的關鍵。

證所稅議題對股市造成成交量急凍,資本市場出現流通性嚴重問題,上市櫃公司計畫在資本市場籌資計畫,恐將因此生變,同時也對計畫股票上市 (IPO)的企業,造成負面衝擊。緣於此,今早傳出政府高層致電國民黨團幹部,盼能在6月通過證所稅修法,讓這個干擾台股逾2個月的不確定性利空,能儘早營造出利空出盡,減輕對股市造成的殺傷力。
股市名嘴憲哥 (賴政憲)指出,如今看來,證所稅的復徵已是箭在弦上,總統馬英九似乎聽不進資本市場專家的各種建議,反而讓這些鮮少在股市進行投資的學者們,揮舞稅負公平正義大旗,砍弱資本市場競爭力,但演變到現在,似乎證所稅的執行方向,變成「四不像」,馬英九為營造他個人的歷史定位,把資本市場打得落花流水,讓所有股民承擔這一段期間所蒸發的2.75兆元的市值損失。
憲哥進一步指出,行政院的證所稅版本,在已課徵的證交稅一半,可作為最後的稅抵稅補救方式,他認為這只會「獨厚大戶」,喪失最初的「抓大放小」既有原則,若能夠把證交稅也同時修法,調降一半下來,讓所有散戶投資人都可受惠,這非但不會減少稅收,市場反而會因證交稅的減低,買賣成本的下降,而更願意投入資本市場的投資,稅收只會增不會降。
股市代言人阿土伯上午指出,證所稅議題就好像一條蟲一直在屁股裡鑽來鑽去,股民哪會好受,而政府加快速度是對的,但只有對一半,另一半就是要同時調降證交稅,不管是降千分之1,或是降千分之1.5,反下號速度就是要快,若這些方向能儘早確定,且能在6月加開會期裡有所定案,比如說通過一讀或是二讀等,讓投資人充分了解政府在證所稅的復徵方向,變數及不確定性利空消除,市場就會回歸正常運作。
萬寶投顧總經理蔡明彰則認為,最好是維現況,課證交稅,但不課證所稅;可是,如果真的要開徵證所稅,政府在配套的措施上,一定要兼顧市場的接受度,千萬不要只想多徵收100或200億元的稅收,祭出錯誤的政策,傷害到資本市場的永續發展;要想清楚一個重點,就是政府若想排擠投機客,則這個市場將形成一灘死水,因為一個健全的資本市場一定要同存投資與投機。



全文網址: 投資人:證交稅是否調降 才是關鍵 | 證所稅決戰六月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5/7108832.shtml#ixzz1vkQcX5l7
Power By udn.com 

文中提到的證交稅,定義如下:

一、定義:
證券交易稅係對買賣有價證券所課徵的稅,除政府發行之債券外,凡買賣有價證券,均應依證券交易稅條例之規定課徵證券交易稅。證券交易稅以有價證券移轉時之實際成交價格為準,在租稅體系中屬流通稅性質。證券交易稅原則上係向出賣有價證券人課徵。為便於稽徵,設有代徵制度,由代徵人於每次買賣交割之當日,按規定稅率代徵,並於代徵之次日填具繳款書向國庫繳納。 
二、課稅對象與範圍:
買賣有價證券者,均應課徵證券交易稅,惟政府發行之債券買賣,免徵證券交易稅。有價證券包括:
  1. 公司發行之股票。
  2. 公司發行之公司債。
  3. 經政府核准公開募銷之其他有價證券,包括
    * 認購新股權利證書。
    * 增資配發股權利證書。
    * 各種證券價款繳納憑證。

三、納稅義務人:

證券交易稅納稅義務人為出賣有價證券人。証券交易稅代徵人為:
  1. 証券承銷人。
  2. 証券經紀人。
  3. 証券受讓人。

總結來說,一項政策要能成功,除了本身設計良善,執行有效率,也要得到多數民意的支持。要如何說服民眾,制訂完善的政策內容,成功推行新政策,都可驗著馬政府的智慧和領導能力。

2012年5月17日 星期四

ECFA的利與弊

ECFA的簽定為近期有關於台灣經濟發展的一項大事,贊成和反對的聲浪均大,以下就其官方的說法及民間的看法、質疑做討論

以下內容來自ECFA的官方網站


依據中華經濟研究院以GTAP模型研究,兩岸簽署ECFA對台灣經濟之影響,研究結果顯示簽署後對台灣GDP、出進口、貿易條件、社會福利均呈現正成長,對總體經濟有明顯正面效益此外,簽署後對台灣的利益還包括:
1.取得領先競爭對手國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優勢:台灣銷往中國大陸大部分工業產品之關稅降為零;台灣將較日韓等競爭對手國更早取得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優勢,進而取代日韓之地位。

2.成為外商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優先合作夥伴及門戶:因台灣銷往中國大陸之貨品享有關稅優惠、台灣對智慧財產權保護較為周全等因素,將有助於歐美日企業選擇將台灣作為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門戶,並可吸引外人來台投資,有利台灣經濟結構轉型。

3.有助於產業供應鏈根留台灣: 一旦中國大陸大部分工業產品關稅降為零後,藉由兩岸直航之便利性,有助於整體供應鏈根留台灣。
4.有助於中國大陸台商增加對台採購及產業競爭力:中國大陸進口關稅降為零後,自台灣進口相對成本降低,台商自可增加自台灣採購之數量,同時因品質較佳及成本降低將有助於台商在中國大陸競爭力之提升。
5.加速台灣發展成為產業運籌中心:由於大三通貨物及人員流通之便利性,配合雙邊貨品關稅降低及非關稅障礙消除等貿易自由化效果,將可重新塑造台灣成為兼具轉口、物流配銷、終端產品加工等全功能運籌中心之機會。搭配政府放寬台商赴大陸投資之限制、鼓勵台商回台上市等激勵措施,將可促成台灣成為台商運籌帷幄之「營運總部」。
                                                       資料來源http://www.ecfa.org.tw/index.aspx   

然而許多民間團體或政黨對於ECFA的簽訂則持有相反的意見,例如台灣團結聯盟所提出的"反對ECFA九大理由"                        

1.從過去對中國經貿開放的經驗來看簽訂ECFA對台灣有害無利2.簽訂ECFA會讓台灣產業空洞化3.簽訂ECFA後,台灣與其他國家發展經貿關係必須透過中國4.簽訂ECFA後,工作機會將大量減少,失業率上升5.簽訂ECFA將嚴重衝擊台灣農業6.從香港簽訂CEPA的經驗來看,簽訂ECFA對台灣百害無一利7.簽訂ECFA,台灣也無法享受中國與東協間的經貿優惠8.簽訂ECFA後,中國也不會同意台灣與其他國家簽定FTA9.ECFA就是把台灣推向由中國支配的「終極統一」架構協議

總括而言,就是對於簽訂ECFA後的經濟效益以及中國的政治意圖的質疑

個人見解:簽訂ECFA既然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那麼政府官員、民間便應盡可能努力創造經濟成長並且維持台灣競爭力,期許台灣能夠在世界經濟的浪潮中繼續成長茁壯

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