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5日 星期一

東協10+3

和ECFA議題緊密相關的東協10+3議題也是近幾年的熱門話題,到底東協的整合和擴張是甚麼?

新興火熱的20億人口市場,就在東協!第十五屆東協高峰會10月底在泰國召開。龐大商機吸引全球焦點,究竟東協如何超歐趕美,打造亞洲自由貿易區?你能抓到什麼新商機?《天下雜誌》帶你深入剖析新南洋,一起看見亞洲新市場。
一、東協10國究竟是哪十國?
東協10國:1967年8月8日成立,當時共有五各創始成員國,分別是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尼,後來增加汶萊、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共十個國家。
二、東協10+1
東協10+1是指:東協+中國自由貿易區、東協+韓國自由貿易區、東協+日本全面經濟夥伴協定,所以是有三個東協10+1。
其中東協與中國(2005生效),和東協與韓國的自由貿易區(2007生效),在2010年將到位,"大部分"商品都將免關稅,不是全面性。東協和日本的"全面經濟夥伴協定"(2008年12月生效),則要到2018年才會全部到位。
三、東協10+3
東協10+3則是指:東協與中國、日本、韓國,四個經濟體一起簽一個自由貿易協定:"東亞自由貿易協定"。
目前還在研議階段,因為中日之間、中韓之間、與日韓之間,還沒有自由貿易協定。但第二階段研究報告已經完成,將交付今年的東協高峰會。若有一天實現了東協10+3自由貿易區,而台灣又無法參與,殺傷力將遠勝於東協10+1!

東協的發展又會對台灣造成甚麼影響?

東協對全世界的意義變了。中國威脅,迫使東協整合,打通商品服務、資金人才自由流通的關節,還拉幫結派,明年和中國、南韓成立自由貿易區,五年後甚至有可能和印度、日本、紐澳整合。
無論生產網絡的布置或銷售,東協不再是一個個小國,而是一個區域,一個宏觀的行銷單位。東協對台灣的意義也變了,早在兩年前,東協就已超越美國,成為台灣第二大出口市場。
東協市場的競逐,台灣不能輸。以東協為中心的東亞整合,台灣不能不加入。從現在起的五年,將是台灣經貿前途最關鍵的五年。

以前名字叫東協,實際上哪有東協?都是一個個的小國。明年起不一樣了,逐漸統統打通,加上中國,變成一個區域,那經營概念就不一樣了,」南僑集團副總裁李勘文說,「一通我們就動。」
他指的是瞄準東協和中國大西部,「會讓南僑業績暴衝」的第四座油脂廠。
明年為什麼不一樣?
明年一月一日,東亞有三件大事即將發生:
大事一:東協(ASEAN)原始六國結束過渡期,進入真正的經濟共同體。
大事二:東協六國和中國完成九三%商品貿易零關稅,正式建立自由貿易區。
大事三:東協和南韓成立自由貿易區。
東南亞(東協)、加上東北亞三國(中、日、韓),明年初整合後的「新亞洲」,將成為全球最大、成長力道最足的新市場。
五年後,東協加三的整合體,還要加上印度和紐澳,進一步整合成更大的自由貿易區。
這三件大事的公約數是東協。三大趨勢也顯示,明年起的五年,是還沒有擠進這圈圈的台灣,經貿前途最決定性的五年。「這就像班上的人都在搞小圈圈,你不屬於任何一個小圈圈,很多事情到最後就沒你的份,」政大經濟系教授林祖嘉形容。
區域整合將爆驚人能量
東亞整合的交集,為什麼是東協?
和中印(Chindia)相比,東協任何一個單一國家都是小蝦米,卻能坐上東亞整合的駕駛座。「兩個關鍵:立場中立和談判籌碼最多,」被譽為「現代行銷學之父」的柯特勒(Philip Kotler)解釋,對亞洲的中、日等要角來說,東協不具威脅性,卻擁有具吸引力的單一區域市場,以及在區域生產網絡中具有競爭力的生產位階,談判籌碼自然高。
柯特勒兩年前出版《科特勒帶你發現新亞洲》(Think ASEAN)一書,警醒歐美企業以全新眼光看待東協。
南僑集團董事長陳飛龍說,南僑在泰國二十年看東協,以前整合喊假的,中國興起之後,東協國家受到威脅,只能放下彼此間的矛盾團結對外,「一團結,綜效就出來了。」

既然區域整合是全球的趨勢,台灣也不能置身事外而被獨立,否則將會陷入國際貿易的窘境。然而,究竟該如何因應?該採取甚麼樣的措施或改變?這便是政府和民間必須共同努力的目標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